V2EX = way to explore
V2EX 是一个关于分享和探索的地方
现在注册
已注册用户请  登录
V2EX  ›  arthur369  ›  全部回复第 1 页 / 共 6 页
回复总数  116
1  2  3  4  5  6  
2014-06-11 15:59:41 +08:00
回复了 twor2 创建的主题 问与答 美术师专毕业,美术老师十几年,有可能转做美工设计吗?
建议转插画、游戏原画师或平面设计。转UI的话,你现有的思维模式、审美和技术会给你带来大量挫折。
2014-06-04 10:42:16 +08:00
回复了 Coda 创建的主题 问与答 最近 google 访问的问题, 貌似是因为"棱镜项目"引起的.?
真的呵呵了。这就是党的成功吧。
http://ww4.sinaimg.cn/large/a74ecc4cjw1e0tjjfkp2jj.jpg

这是我和@virushuo的支持。加油小朋友。
2012-09-13 16:20:31 +08:00
回复了 arthur369 创建的主题 设计师 关于icon和logo设计的一些讨论
这几天比较忙没顾上。看这帖子里连愤青都出来了。

* 你们觉得iWork 3个icon里哪个最好。 Pages, Keynote 还是 Numbers?

虽然page和keynote拥有非常精致的造型和拟真效果,但是就icon设计而言,Number要超过它们。 Number脱胎于现实中的物体但又不是完全模拟它们,形象更简洁有力。
从表意性上,Numbers 对图表工具的概念进行了成功的提取和抽象,相信任何人第一次见到这个icon的时候都能认出它是一种什么工具,但墨水瓶(Pages)的象征性太模糊,演讲台(Keynote)是一个人们不熟悉的且特征不明显的事物。人们在通过icon形象识别出工具用途时要更困难。
从辨识度上,透视和视角的选用形成了很强的立体感,配色也非常鲜明。这些都提高了你从dock条上把它辨识出来的几率。它的小尺寸表现也好于其它两者。
Icon的成功更多取决于它是否能有效表意(功能、用途或者非常鲜明的个性特征)并且具有很强区分度,容易认出并建立关联。而不是在于它是否材质更漂亮或更拟真。


* 为什么iPhone UI上所有的icon都限制为圆角矩形?

有一些设备的UI上的icon允许透明通道,也就是允许icon是各种形状的。这显然让设计师有更大的发挥余地,能够创作出更漂亮的作品。
但是iPhone的桌面是一个访问频率非常高、空间有限、icon放置密度非常高的环境。icon之间的间距没法很大,如果不统一上面几十个icon的形状,会导致一个非常杂乱的界面,icon之间也会彼此干扰。(虽然Launch Pad也是这种罗列icon的方式,但拥有较大的空间和间距,情况会好一点。)所以规整统一的形状可以带来良好的节奏和协调的感官,同时也可以和设备的整体外形相呼应。
此外,设定这一“游戏规则”也平均了icon们的风格和水准。目前app stone上已经上架了10W个应用,也就有10W个icon,设计水平参差不齐。但统一的形状和Apple官方icon设计所引导的风格,让最差的设计师也不会做出烂得超过底线,影响整个设备UI的icon来。即使你啥都不会,选一个背景色,在上面放一个字母,也能成为你的icon,而且效果也不太坏。所以在IOS设备上你不会看到那种一堆icon里突然冒出一个特别土带着粗大的锯齿边和蹩脚阴影的刺眼玩意。
从IOS的开发定位来看,Apple一直都选用的是一个平均化但是最能保证整体效果的方案。让一个工程师,仅仅利用默认控件,也能做出可用可看的App。
设计和艺术的区别之一正是“设计是带着镣铐跳舞”。
游戏规则的设定,就是为了保障整个游戏的可玩性和所有玩家的利益,我想对所有icon外形的限制(包括HIG中对许多控件及交互方式的限制)就是整个平台设计策略的一环。

* 为什么adobe套装里的icon都做成那个样子?

http://ww4.sinaimg.cn/large/a74ecc4cjw1dwuyif2p3hj.jpg

cs2在04年发布,cs3在07年发布。这3年间Adobe做了很多重要的战略调整,事件之一是收购了Marcomedia,并且更强调工具之间的兼容性,并提供一些平台化工具。Adobe需要推出更多套装,并在里面包含更多应用。从提供工具变成了提供工具箱。
CS3刚出来的时候,对icon设计进行了重大的改变,当然获得了大量恶评,理由都是一个丑。就单个icon来看,CS3的PS图标比CS2差几个级别,adobe不是找不到好设计师,为什么要这么做。

http://ww4.sinaimg.cn/large/a74e55b4jw1dwuyjzsk8zj.jpg

看完这张图就明白了。adobe的设计工具都比较难以根据功能来提取出一个具象概念,只好用羽毛,花朵,树叶这种很“精神层面”的的物体来表示。当套装变得更大,设计师桌面上需要放下更多adobe应用的icon时会出现什么状况,他的鼠标会在几个icon之间遊移。当然假以时日,反射弧会被建立,也会通过摆放位置来进行记忆,但对于新用户而言,这无疑是一个悲剧。

http://ww4.sinaimg.cn/large/a74ecc4cjw1dwuykpnzakj.jpg

展示这张图不是为了说明adobe的新icon们在色相环上的分布,而是为了说明有它们工具数量的庞大。

CS3系列后的新icon虽然不好看,但无疑极为直观,无需建立对象及其象征物之间的关联,这不是表意而是直接对着你喊出来,“我是PS"。文字带来最快速的反应。
风格强烈,你可以轻易识别出它们是属于一个adobe的。
此外它最大化利用了系统中icon的尺寸限制,一整个大色块。所以你会发现它们无论是在dock条还是windows桌面上,都是抢眼的。

设计过程中如何做决策,美的标准是什么,我借用一下《data visualization》一书中的观点:novel (创新), informative (这里可以理解为否实现设计的功能,传达出需要传达的信息), efficient (能否有效地达成设计诉求), aesthetic (是否有视觉魅力)。受众、目标和情境是设计开始之前必须回答的问题,一个不能保障可用性(有效达成目标,满足需求,适配于使用情境)的设计,再好看再创新也是失败的。Adobe的选择也正是基于这一点。

* Mac官方App中最打动你的icon是哪个?
Automotar. 这是一个通过点击拖拽这些操作在不同应用间创建工作流(批处理)的工具。这用一个拿着管道(连接件)的高科技机器人来表示最非常恰当的。精密、冷酷、充满魅力的质感,直接就是苹果的气质的体现。
它打动我是因为它是一个被人格化的icon,也是mac 官方icon中唯一一个拟人化的设计。用一个令人爱不释手的高科技机器人来表达一个编程工具。automation代表了apple script的最高成就,这种东西对于编程语言的意义,相当于GUI对桌面系统。它利用高水平的技术和工业设计,提供了生产率,降低了使用门槛和成本。这正是高科技机器人带给我们的。这个形象是不是也让你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有兴趣去尝试编写程序。比terminal的icon给你的心理压力小多了吧。
这个设计在可用性和美观的标准之上,体现对情感的传递。它建立的不仅仅是效用,而是喜爱。很多时候 ,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对于人们做出决定更为关键。

http://ww3.sinaimg.cn/large/a74eed94jw1dwuylff8c4j.jpg

新版的icon更换了质感,简化了材质上的细节, 加深对比度和整体颜色,强化了轮廓。我感觉是一个从 炫目、模拟真实质感->更简洁和抽象、和环境能搭配 的变化过程。新版的在小尺寸下表现也更好。


* NeXT的logo是不是丑得跟狗屎一样?

很多人都知道它是Jobs请Paul Rand花了10W刀设计的。

http://ww1.sinaimg.cn/large/a74e55b4jw1dwuylubu9bj.jpg

首先我觉得它并不好看。但是好看绝对不是一个LOGO设计是否成功的唯一标准。

首先试图追溯Paul为什么要这样设计NeXT的logo

http://ww3.sinaimg.cn/large/a74ecc4cjw1dwuym4b93wj.jpg

这就是NeXT cube, NeXT computer的机箱,它最大的特征就是 方正(据说Jobs花了很大代价追究8个角的锐利,就像用尺规工具在纸上画出来的那样干净准确)、极简(用色纯粹,没有多余的线条和装饰)。这个工设放到30年后来看都毫不逊色。

http://ww2.sinaimg.cn/large/a74eed94jw1dwuymf4uh5j.jpg

这是NeXTSTEP / OPENSTEP 1.0 (released in 1989)。该 GUI 的图标很大,48×48像素,包含更多颜色,从1.0开始支持彩色,已经可以看到现代 GUI 的影子。

比较一下同年代的其它GUI水准。

Windows 2.0x (released in 1987)

http://ww1.sinaimg.cn/large/a74ecc4cjw1dwuyn4ajheg.gif

OS/2 1.20 (released in 1989)

http://ww1.sinaimg.cn/large/a74e55b4jw1dwuymrrfr5g.gif

Desktop Computer操作系统之GUI发展http://blog.csdn.net/greenhand_/article/details/7787861

N e X T 这4个字母的颜色,搞设计的同学应能容易联想到CMYK,现在找不到原设计图了,没法取到精确色值,但我推测都是满值的。大红 M100%Y100%, 绿色 C100%Y100%, 黄色Y100%, 品红M100%。
我的一个在苹果工作过的朋友,在那个年代见过NeXT的LOGO,他的印象是颜色非常艳丽饱满,这也正是Paul想传达给消费者的关于这个产品的特征。在当时的印刷平均条件下,Paul的这个用色选择是大胆,同时也是成功的。

Paul 从NeXT的经典产品中抽离除了最本质的几个特征。立方体,极简,纯黑的底色,还有颜色丰富、富有魅力的GUI。

抽象的过程就是一个简化的过程,也是一个靠近事物本质的过程。得到本质以后,其他一切都只是从属,都可以根据恰当的条件进行省略。

Jobs看到方案问Paul, 还有其它可选方案吗?Paul 说:“没有,我已经解决了你的问题。付钱吧。想要可选方案?找别人去吧。”

我的理解是,设计是为了解决问题达成诉求,所以最合适的方案当然只有一个。Paul自信他提出的这个设计就是这个最合适的方案,因为它已经解决了“品牌传达”这个最核心的问题。

Paul 是包豪斯设计思想的继承者,同时为商业服务的使用美术大师,他喜欢拼贴风格,拼贴可以突破空间的限制,用色强烈,造型简单,追求准确的传达而不是盲目的创新。Jobs的评价也是这样,认为Paul 是艺术家和商业问题解决者的结合,认为 Paul 的设计很 emotional(感性),同时又很 intellectual(理智)。

所以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的是,美的标准是变化的,建立在时代和文化背景上的,在观看一件历史上的设计或者艺术作品时,只有理解了它的背景、出发点和诉求之后,才能触摸到它的本质,学习到它的成功之处。同时对于一件为商业服务的设计而言,“有效”是最核心的,而不是“好看”或者什么别的。当然达到有效的手段有很多种,比如创新、情感化,视觉表现手法当然也在其中。

* 为什么世界五百强中大部分的Logo都很“难看”?

回答完了上一个问题之后,我觉得这个问题也不用回答了。
我给难看加上了引号是因为审美永远是一个相对标准,随个人偏好、时代定位和文化背景所变化。
世界500强公司能做大往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。他们的LOGO穿过了几个文明快速发展、观念快速变化的时代,其传播载体和条件也在不断更新。无论它们是否还符合现在的审美,它们在当时的背景下都已经完成了品牌传达的目标,建立了鲜明识别度,并且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。
2012-09-12 00:27:52 +08:00
回复了 just44 创建的主题 设计 罗永浩在微博上说他们的设计师.. 你们觉得设计得如何..
@you2be 你有本事拿大号说话。贴我一张作品又不丢你什么人,用得着这样盖着脸不上台面吗?这下作德行真让人看不上。

也别某夫妇的。不用说什么事把我和我老公扯在一起。我不像某些没本事的家伙们需要抱团互捧吹场面。
这是我做的第一个这个仿真质感的icon。从造型设计到质感渲染都是原创的,可没找什么照片描过。http://blog.xiqiao.info/2011/04/10/987 大图在这,你们要组队来要喷就看清楚点。
2012-09-11 21:24:48 +08:00
回复了 just44 创建的主题 设计 罗永浩在微博上说他们的设计师.. 你们觉得设计得如何..
我比较关心 @ganhuo 说的这个dribbble小圈子的八卦。如果是真的,可真够恶心的。
还有邀请码卖1500元这事,以前有人跟我说能卖一千多,我还不信,神经病才买吧。今天算是看见明码标价了。
国内的这种垂直社区我从来不去,没想到国外的也逃不掉被作贱啊。

不过以dribbble现在流行的价值观和机制,这种也是难免的。我前几天另有开贴讨论过。
2012-09-11 06:47:56 +08:00
回复了 just44 创建的主题 设计 罗永浩在微博上说他们的设计师.. 你们觉得设计得如何..
其实后来我又去看了一下事情经过。我觉得设计师们还是挺冤的,很多做的就是玩意或者练习。主要是老罗太外行,挑得都是有争议而且不能说明什么设计水平的案例来证明说“我这的UI如何如何牛逼、我的UI设计师如何如何牛逼”。结果就悲剧了。骂抄袭的有,骂光会描图的有。视觉设计这种常人都能以为自己看得懂谁都能上嘴说两句的,要踩起来实在是太容易了。
任何一个人的作品被单拎出来,脱离创作背景去说明一件根本说明不了的事,还是这挑衅语气,结果都是相当惨的吧。
挑选partner一定要谨慎啊。
1  2  3  4  5  6  
关于   ·   帮助文档   ·   博客   ·   API   ·   FAQ   ·   实用小工具   ·   2923 人在线   最高记录 6679   ·     Select Language
创意工作者们的社区
World is powered by solitude
VERSION: 3.9.8.5 · 30ms · UTC 11:29 · PVG 19:29 · LAX 03:29 · JFK 06:29
Developed with CodeLauncher
♥ Do have faith in what you're doing.